一般来说,血便主要指血便或大便后出血。医学上的定义是血液从肛部排出,大便带血,或全是血便,颜色为鲜红色、暗红色或沥青色,称为便血。便血通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,尤其是结肠和直肠,但偶尔见于上消化道。那么引起血便的疾病是什么呢?
1. 肛部疾病:鲜红血液且无疼痛的肛部疾病更常见于内痔。期痔疮的特点是便血。他们经常因大便摩擦痔疮而出血。血液不断滴落,或可喷出,或卫生纸上只有血液;II期痔疮很少有便血或没有出血,并且经常从肛部脱落。肛裂便血常伴有肛部疼痛和典型的大便后周期性疼痛。
2. 直肠疾病:直肠息肉主要症状为血便,呈间歇性、鲜红色,一般较小。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。放射性直肠炎粪便中也可发现血液,但应存在放射治疗史。直肠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,粪便、粘液和血液变稀,伴有急迫和体重减轻排便不尽感。早期大便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,少量。后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,应注意减肥。
3. 结肠疾病:结肠疾病:常见于左结肠。大多数患者有顽固性便秘。还可以看出大便次数增加。当疾病肿胀和破裂时,血液或粘液可在粪便团块的外侧染色,甚至排出脓液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细菌性痢疾:二者均可见血便,且大多数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,并伴有腹痛。
4. 阿米巴痢疾:主要症状为便血。粪便呈红色,有酱汁、粘液和臭味。
5. 血性大肠杆菌肠炎:以急性起病为特征,伴有发热和腹泻,可能有吃腐肉的病史,通常以食物中毒的形式出现。
温馨提示:以上是对便血的介绍。希望广大的大家朋友看到以上的内容有一定的帮助,在平时应该多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,关注自己生活中的身体变化,远离疾病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